绿联 绿联

FirstLink:新能源汽车降价潮引发汽车行业格局变动

发表于:2024-03-12

2024年2月19日上午9点,比亚迪在微博上宣发售秦PLUS和驱逐舰05两款车型荣耀版,将插混车型价格首次拉入7万元区间,并以宣传语“电比油低”一度登上热搜。随后,长安启源、哪吒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的新能源品牌纷纷跟进降价。国内汽车市场上迎来了一轮降价潮,这次车市的降价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降价的幅度从5%至15%不等,价格下降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市场现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崛起

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表现令人瞩目。据工信部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实现了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11.6%和12%,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成绩不仅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实力和良好发展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尤为抢眼。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到886.4万辆,同比增长36.3%,渗透率也同比增长7.5个百分点,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45%。这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崛起,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

动因分析:新能源汽车市场供需矛盾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是导致当前降价潮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技术和规模上已经具备了与传统燃油车竞争的能力,因此,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开始通过降价策略与传统燃油车展开竞争。同时,降价也是新能源车企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的一种手段。

此外,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降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大幅降价提供了可能。例如,碳酸锂的价格已经从高峰期的近60万元/吨跌至目前的10万元/吨以下,这是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敢于降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的“价格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汽车市场供需关系的矛盾。随着2024年大量新车的上市,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预计短期内难以改变。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3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也指出,“价格战”的本质是供需矛盾,即供大于求。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市场的供需矛盾。2024年1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到了59.9%,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环比却有所上升,且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意味着汽车流通行业目前处于不景气区间,市场景气度较上月有所回落。这种供需矛盾的现状,无疑加剧了车企之间的价格竞争,从而推动了降价潮的形成。
 
行业格局影响:与燃油车竞争加剧,将建立市场新秩序
新能源汽车相较于同级别燃油车的高昂价格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此次降价潮的到来,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了比同级别燃油车更低价的阶段。比亚迪更是通过将A级家轿的价格压低至7万元,给传统燃油车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价格竞争是新技术领域市场竞争全面展开的体现。对于燃油车而言,新能源汽车成本的下降和“油电同价”现象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燃油车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智能化程度不高,因此更多地依赖于优惠价格来吸引客户。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随着碳酸锂价格的下跌和电池成本的降低,造车成本有所下降。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形成了规模效应,为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利润空间。
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成本相较于燃油车并无明显优势,同时充电难等问题也让新能源革命遭遇了“阵痛期”。业内人士认为,去年底上市的新车已经提前进行了价格让利,而且部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也设置了新的“门槛”。

尽管如此,“价格战”的背后是新秩序的建立过程。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之间的竞争将在2024年继续深化崔东树表示,近期乘用车市场的“价格战”根本上是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过程。在建立市场新秩序的过程中,新老厂商之间的竞争将变得尤为激烈,这一过程预计将持续几年,直到新的市场格局最终形成。

启示
慧联产研认为,依赖降价手段来占据市场份额的汽车企业难以维持长期稳定发展。为实现更大的市场份额增长,企业需要实施技术创新、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等多元化战略。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麦肯锡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乘用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50%。中国消费者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技术的不断迭代将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汽车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异常迅速。因此,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迭代能力。这要求企业不断投入研发资金,并快速推出新产品,以获取市场份额并构筑竞争优势。
除了技术创新,加大海外出口、塑造国际化品牌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策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了47.4%。去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规模已达到500万辆,且在国外市场表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为企业的进一步研发和发展提供了支撑。
然而,降价竞争并非毫无风险。业内预测,2024年将是中国汽车品牌面临激烈“血海”竞争的开始,也是淘汰赛的起点。价格战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企业的盈利状况、市场竞争格局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在这场竞争中,那些无法承受降价压力的企业可能会退出市场
降价潮和市场表现的提升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和竞争力的增强,但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汽车企业如何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将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价格战将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和更优质的购车体验。
 

相关文章

10-02战略合作|谢岗镇人民政府与慧联产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03-18“新质生产力”新解读,三大方向锁定关键发展领域

12-24绿联产服中心荣获东莞私募行业优秀服务平台

12-24热烈祝贺绿联产服提供运营服务支持的寮盈慧谷(商会大厦)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12-31数字赋能·共话信息科技产业未来